報刊專欄
澤星寄語:關於科技的思考

2023年09月04日

劉澤星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ChatGPT可算是近來最熱門的話題,不同界別的人士都在討論這項嶄新科技將會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有些人擔心ChatGPT會淘汰某些職位甚至行業,另一些人則認為,人工智能仍須依賴人類輸入資料才可運作,至少短期內難以取代人類。畢竟這項科技仍在迅速發展,尚未定型,其影響是好是壞,目前難以定論。

坦白說,我對ChatGPT的認識仍是有限,但在生活中應用甚至融合ChatGPT所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AI),已是大勢所趨。最近香港大學亦宣布,將於2023/24 新學年起,把GenAI全面融入課程,提升學生對GenAI的認知能力和應用技巧。同時大學也積極培訓教學人員,讓他們可將GenAI應用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等範疇,並制定相關的評核機制,確保學生有效而負責任地使用這項嶄新科技,維持學術誠信的最高標準。

我們身為師長,在學習新事物方面,往往比不上喜歡探索、勇於嘗試的學生,但我們也不應因而感到抗拒,只是在採取任何行動前,必須考慮得更周全。面對新科技的興起,我所關心的不僅是怎樣操作和運用,而是對醫學教育、研究和臨床應用所帶來的影響。

其實在人工智能之前,科技的迅速發展已大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在我求學的時代,要找資料就必須上圖書館,想旅行遠足就先要學會使用地圖和指南針。可是如今在電腦或手機上打幾個關鍵字,就可以得到答案。暫且撇開內容準確程度的問題,這種隨時隨地可以獲得相對準確資訊的便利,可謂顛覆了學習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既然資訊日新月異、唾手可得,學習就不應再側重記憶和背誦。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下,培養學生辨別、組織、分析和運用資訊的能力,反而更形重要。如果教學的目標或重點出現這些改變,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應如何調整?我們應怎樣協助學生在新的學習環境和課程中,同樣達到應有的學術水平?這些都是我一直深思的問題。

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應如何制定教學的內容,以切合社會的需要,同樣是我十分關心的議題。我們常說「教學相長」,其實是指老師與學生互相交流、啟發和獲益的過程。按照這個原則,未來的教育制度能否容許學生參與課程設計,由他們告訴師長,他們所熟悉的科技可以怎樣有效地幫助學習?時至今日,我認為由老師或教授主導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已有點不合時宜,學生的參與也是十分重要的。與其由我們指定學生要學甚麼,不如聽聽他們的意見,瞭解他們需要甚麼。說到底,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只要我們建立合適的平台及途徑,讓他們發揮潛能和專長,相信對年輕人、對整個社會都有益處。

刊載於《明報》專欄〈澤星寄語〉,2023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