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澤星寄語:尊重自然 健康一體

2024年06月24日

劉澤星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早前出席香港大學校友會有關生物演化的講座,才記起達爾文影響深遠的《進化論》,原來已面世165年。《進化論》發表於1859年,名副其實是「咸豐年」的事,今天看來彷彿遙不可及。然而這篇學說不但顛覆了人類對生命源流的認知,至今仍啟發我們繼續探究生命的奧秘。

促成生物演化的因素和條件是甚麼?我們對此仍是一知半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地球上各類生物的形體特徵,以至物種的誕生與消亡,無不經歷了億年萬年的漫長歲月。以人類為例,據不同考古學家分析,最早以雙腿直立的古人類遠古出現,直至近數十萬年才演化成跟我們外貌、體格差不多的現代智人。換言之,我們的祖先從猿演化為人,經歷了超過百萬年。相比之下,人類平均壽命不到百歲,世界文明古國也不過數千年歷史,可謂滄海一粟。

生物演化的過程那麼漫長,我相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讓大自然循序漸進地適應相關變化,以維持生態平衡。其實生態系統相當脆弱,地震、火山爆發、洪水、以至由雷擊引起的火災等自然災害,都會導致大量生物死亡,破壞生態。但畢竟天災不會經常發生,影響範圍及時間也相對有限。在這些情況下,生態系統往往能夠自我調節和修復,回到原來相對穩定的狀態。

可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始終有限,加上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經常干擾甚或破壞生態,導致生態系統愈來愈難適應和修復,人類亦自食惡果——環境污染、氣候劇變、新發傳染病層出不窮,便是明證。近30年,禽流感、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及新冠病毒病接踵而來,禍延全球,就是由於人畜共處互動過於頻繁所致,可見不同生物之間應保持適當距離。大自然既已向人類發出了最清晰響亮的警號,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人類生存的方式。

校友會講座雖以生物演化為主題,其實與醫學及人類的福祉息息相關。講座給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我們必須保持謙卑,尊重自然,並認真反思我們所做的事,是否我們真正需要的。更重要的是,何謂「需要」,不能單從人類的角度出發,也要兼顧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

早在2017年,世界衞生組織已提出「一體化健康」的概念,呼籲社會各界攜手合作,制定綜合方案,涵蓋基礎建設、食物安全、環境污染及氣候變化等範疇,以保障人類、動物和生態系統的健康。換言之,保障人類健康不再是人類自身的事,也關乎其他生物和生態系統的福祉。我們身為醫護人員,也要擴闊思維,鼓勵跨學科合作和交流,以期更有效地守護民康。

刊載於《明報》專欄〈澤星寄語〉,2024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