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高血壓的定義及治療目標

03 Jun 2019

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系列之八

余懿德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美國心臟學院與美國心臟協會於2017年提倡調整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收縮壓(俗稱「上壓」)高於130mmHg 或 舒張壓(俗稱「下壓」)高於80mmHg。此項新建議旨在讓高血壓前期者(即上壓130-139mmHg或下壓80-89mmHg之人士)能及早得到治療,因為這組別人士有較高機會患上冠心病、心臟衰竭、中風、腎功能衰竭,死亡風險也會增加。可是,這項建議在世界各地仍存有爭議。

如果香港醫護機構採納此項新標準,患有高血壓的成年人口將由27.7%大幅增加至47.8%;也就是說,需要接受相關治療的人口將會額外增加20%。為了評估調低診斷標準,會否有助於降低患上高血壓併發症的風險,港大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於2018年進行兩項大規模回溯性追蹤研究,對象為超過400,000名本地華裔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研究結果顯示,上壓平均值較低者有較低的中風、心臟病發及死亡率。然而,由於上壓 低於120mmHg的病患者研究數據有限,持續降低上壓至120mmHg 以下的好處未能被確認。

此外,孤立性收縮性高血壓(即上壓超出正常標準,但是下壓正常)的情況在老年人口中較為普遍,佔29%。過度強化降壓治療有機會令此組別人士的下壓過低,從而導致器官供血量不足及心血管功能問題。因此,經過詳細的本地醫學數據檢討,<<香港高血壓參考概覽>>建議高血壓定義值(140/90mmHg或以上)保持不變,而沒有併發症的高血壓患者,初期治療目標訂於140/90mmHg以下。但是對於較年輕及耐受性良好的病患者,則建議以130/80mmHg以下為治療目標。至於高血壓前期人士亦應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以助控制血壓及心血管疾病風險。

<刊載於《am730》,2019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