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診斷腎排斥的黃金標準和指標

22 Apr 2013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病理學系列之十五

陳雙煒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病理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現時香港約有三千多人接受了腎臟移植。移植後的腎功能紊亂,成因包括藥物副作用、排斥、手術後遺症或細菌感染等,由於臨床表徵相似,需抽取腎組織作病理檢驗以準確斷症、治療。

病理診斷被譽為判決排斥的「黃金標準」,病理科醫生根據病變作出診斷,幫助臨床醫生及早診治病人。由於急性排斥可迅速摧毀移植的腎臟,病理診斷也爭分奪秒。

排斥分為「細胞性」和「抗體性」兩種。「抗體性」排斥是病人體內的抗體侵襲腎臟。要診斷這類排斥,除了腎組織檢驗外,也可藉著血檢,由「移植及免疫遺傳學」的病理科醫生分析抗體,監測排斥的可能性和跟進治療效果。

腎移植的病人體內或有多個抗體,要分辨哪個是破壞腎臟的「幕後黑手」,就得比對捐贈者的HLA基因。在香港,由於約三分二的腎移植器官來自外地(包括中國),在欠缺捐贈者資料的情況下,無法準確分析抗體。近年經病理科醫生和腎科醫生共同努力後,可成功從腎組織中揪出「滋事」抗體,為「抗體監測」開啟大門,也讓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與世界先進國家接軌。

(刊載於《am 730》, 2013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