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肺癌的流行病學及診斷(下)

23 Jan 2017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認識呼吸系統系列之七

林志良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肺癌可大致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包括腺癌、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和小細胞肺癌。而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

早期肺癌可考慮進行手術完全切除,腫瘤的可切除性與患者的體質及心肺狀態有關。如果肺癌確診時已屬晚期,局部治療已無法阻止癌症擴散,患者應考慮進行全身性治療。目前可用於治療晚期肺癌的療法有化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

醫生會為患者進行藥物靶點的相關測試,如EGFR基因突變、ALK基因重排或ROS1基因重排。如果這些靶點可在晚期肺癌患者的腫瘤組織或血液中找到,則可為患者進行相應的標靶治療。

非小細胞肺癌,特別是腺癌,可引致不同類型的致癌驅動基因突變。EGFR突變存在於高達50%的亞洲腺癌患者中,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可用作具有致敏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的主要治療。而ALK基因重排在肺癌中並不常見,只有少於7%機率,但一旦檢測到,使用ALK抑制劑可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肺癌生物標記的分子測試不只限於在腫瘤組織中進行。不同的分子生物學方法,如在血液中找出肺癌的生物標記(如EGFR基因突變),現已應用於臨床診斷。生物標記的識別將有助個人化醫療的實踐,並有助加深對肺腫瘤生物學及分子進展的認知。

<刊載於《am730》,2017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