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丙型肝炎新療法

13 Aug 2016

醫健寶庫系列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
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內科)
袁孟峰教授

肝炎是指肝臟發炎或出現腫脹,可分為甲、乙、丙、丁、戊型五種。丙型肝炎(丙肝)是由RNA病毒所引起,感染丙肝數十年後有可能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而丙肝患者患肝癌的風險比正常人高17倍,殺傷力驚人。丙肝初期並沒有明顯徵狀,患者很多時發展至肝硬化、出現黃疸等病徵時才進行血液檢測並確診,以致延誤治療。

香港約六成丙肝患者患有基因一型丙肝,針對基因一型丙肝的傳統治療方案會同時採用注射聚乙二醇干擾素和服用利巴韋林兩種方法,治愈率約五成,但副作用多,包括出現發燒、頭痛、肌肉或關節疼痛、貧血、情緒問題、甲狀腺亢進、輕微脫髮等情況。醫學界近年發現結合兩或三種口服直接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治療基因一型丙肝,藥物可針對性地抑制某些蛋白細胞,從不同路徑直接阻截丙肝病毒不斷在體內複製,使受病毒感染的細胞逐步死亡,病毒亦會隨之消失。新療法療程僅需三至六個月,而且治愈率可達96%至100%,有望根治丙肝。

不過,預防勝於治療,防治丙肝的最佳方法是由預防做起。市民不應共用針筒、剃刀及牙刷,採取安全性行為,而醫護人員則應小心處理針具及利器,避免感染丙肝。

<刊載於《東方日報》,2016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