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征服柏金遜症

28 Apr 2013

醫健寶庫系列

蔡德康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內科顧問醫生及部門主管

柏金遜症是一種慢性神經系統衰退的疾病,當腦幹中的黑質細胞退化令基底細胞節缺少多巴胺而引發,普遍患者於50歲後發病,患者會出現震顫、手腳僵硬、行動緩慢、走路步伐不穩的徵狀。近二十年的研究顯示,柏金遜症的病變不止局限於黑質,甚至可能是在腦外的組織開始,患者會出現很多非運動功能的症狀如疼痛、認知障礙等。現時早期及中期的主要以藥物控制病情,效果理想,但對於一些晚期患者,如利用藥物仍未能控制病情,經醫生診斷,可進行深層腦部刺激法治療。

此手術運用微創外科手術方法,在立體定位和微型電極的監控協助下,將電極深入腦部,再經導線連接已植入在胸部近鎖骨皮下的脈衝產生器。此時產生器會釋放電流刺激深層腦部,緩和症狀及提升活動能力。

這治療法能減少30-70%的藥量及副作用,亦能控制不自主動作超過80%。不過,假如患者有嚴重認知障礙、精神錯亂或患有其他精神病,及其他疾病產生出來的柏金遜症綜合徵狀,便不適合進行手術。而手術有一定風險,如腦出血、腦脊椎液滲漏、視力受損、抽搐、受感染等,嚴重更有可能半身不遂。現時醫學界已不斷研發更多新藥及其他治療方法,如幹細胞治療及基因治療,以協助患者。

(刊載於《東方日報》, 2013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