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列 - 去除精神疾病及其治療的標籤效應 鼓勵患者重拾正常生活

30 Jul 2016

醫健寶庫系列

李浩銘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都市生活壓力大,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精神容易出現各種疾病,導致情緒、思想或行為有異。

每當出現毛病,如果能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以現時的醫學水平一般都可藥到病除。可惜精神病的標籤效應在香港仍很嚴重,很多患者都抱著「等一下就會痊愈」的心態,每每等到病入膏肓的時候才肯看醫生,增加了治療的難度。歧視所帶來的禍害,即使已康復的患者也不能避免。很多人都不敢在公司或學校提及自己曾經或正接受治療,恐怕會影響其他人對自己的觀感,服藥和覆診都只會悄悄地進行,有些患者更曾經因為這些誤解而被解僱。

標籤的形成往往源於一些不幸事件,部分人耳濡目染下將這些個別情況視為精神疾病的普遍特徵,覺得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都有危險性。事實上精神疾病在社會上很普遍,大約每十人之中就有一至兩個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情緒病,不過經過適當治療後大部份患者和其他人沒有分別,我們因而沒有察覺。

沒有人想患病,患者和家人在治療和康復的過程中有很多難題需要面對和克服。如果你和我都可以接納不幸患病的人,能夠一視同仁,支持他們如常生活和工作,對患者的治療和康復進度都有正面效果。

<刊載於《東方日報》,2016年7月30日>